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积—洪积扇以及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形似发辫的水系。
辫状水系的形成条件: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易产生暴涨暴落;河流含沙量很大且粒度粗细不均;河床较为平坦开阔,泥沙易沉积。
扇状水系是指支流从不同方向共同汇入干流,形成以干流和支流组成的扇骨状的水系,这种水系的汇流时间较为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干流两侧的支流分布较均匀,近似羽毛状排列的水系。这种水系汇流时间长,暴雨过后洪水过程缓慢。
放射状水系又称辐射水系,是指在穹隆构造上或火山锥上发育的河流,形成顺着坡向四周呈放射状外流的水系。
向心状水系,顾名思义,是指水系中的河流是从四周流向中心,向中心汇聚,这种水系形态多出现在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中。
由干、支流沿着两组垂直相交的构造线发育而成的水系,支流与干流大致呈直角相交。
受区域构造或山岭走向控制,具有大致平行的干流和支流。另一种解释是:支流近似平行排列汇入干流的水系。
典型案例: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大多数水系
支流多呈反向流动,以钝角注入干流中,有时也被称为逆向水系,它常由掀斜构造形成或河流袭夺的结果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第1题.读图,甲时河床最低,应为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乙时河床抬高,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由甲到乙,由汛期到枯水期的过程。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6-8月),夏季后为枯水期,即9-12月河床由侵蚀转为淤积。故选D。
第2题.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A错,流速减慢,C错,河水的冲刷力减小,河道淤积加重,B对。河流流速慢,淤积严重,河床不易展宽,D错。故选B。
第3题.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河口泥沙淤积。在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可拦截枯水期的潮流,防止泥沙的沉积,A对。水闸在河口,能加速汛期洪水下泄,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B错。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沖淤作用,C错。河口拦截河流入海泥沙,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D错。故选A。
(2)根据图中信息,比较湖泊南北部湖底坡度差异,并从外界的力的作用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6分)
1.含义: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调整河势、保护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也称坝。图示如下:
其实图中的河堤,以及拦河坝,都可以称为“坝”,它们都具有拦水的功能。我们在考题中遇见的丁坝、顺坝、梳齿坝是河堤,而高坝、低坝是拦河大坝。
可按需调节坝高,灵活控制水位,成本低,施工期短,对生态环境破坏小,适用于低水位、大跨度河道,抗洪等级低
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坝体呈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
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沙棘植物形成的生物坝,植物根系、植株和枝叶阻挡大颗粒泥沙,坝内泥沙变细,含沙量减少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6分)
答案: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解析: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能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能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1)水量: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的收支,与天气特征情况(降水量与蒸发量)、集水范围、冰雪数量及生产生活用水量密切相关。
(3)含沙量:含沙量与湖泊周边的地形地势(坡度)、入湖河流挟沙量、植被覆盖率、湖床深浅和天气特征情况(降水、风力等)等有关。
(4)结冰期:有无结冰期和结冰期长短与气温条件、水量、水深和盐度等有关。水量、水深越大,越不容易结冰;盐度越高,越不容易结冰。
(5)盐度:湖水盐度与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进出的数量多少、湖区封闭程度及生产生活排水有关。
(6)生物:湖泊生物多少与水温、饵料、水域面积、湖盆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有关。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减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①“来水少”——降水少;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变弱。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②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③破坏生物多样性;④影响航运;⑤渔业减产
禁止过度砍伐天然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2023·山东卷,6~7)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2~3题。
解析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
解析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故选A。
4.(2023·6月浙江卷,21)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麦兹巴赫湖在6月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融水量大,将上游的物质带到湖泊不断沉积,导致湖泊的沉积物总量持续不断的增加,故C错误;题意显示7月中旬,湖泊发生溃决,导致湖泊水大量流出,湖泊内的沉积物将迅速流出,导致湖泊内的沉积物总量迅速减少,故B正确,A、D错误。答案选择B。
冬季寒冷,降雪多,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大气降水补给形成的
(2022·全国乙卷,7~8)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解析:据图可知O点和P点流量是相同的,但是P点水位较高,推知P点时河床较高,以淤积为主,流速在减慢,水位呈下降趋势。O点水位较低,但流量和P点一样,推知O点时河床较低,以侵蚀为主,流速在加快,水位呈上涨的趋势。故选A。
解析:含沙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确定,排除A;1996年洪峰水位高于94米,1958年峰值低于94米,B错;1996年洪峰峰值只有7 500 m3·s-1左右,明显小于1958年,D错;流量小,而水位高,原因只能是河床海拔高,选C。
①影响水质、透明度的高低及营养盐类的多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②影响三角洲面积大小和海岸线的进退;③影响土壤肥力和河床深浅,堵塞河道;④影响航运
材料一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 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材料二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1)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原因: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第(1)题,对比表中内陆三角洲上游的马西纳和下游的迪雷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径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大,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和含沙量减少。进一步分析可推测,内陆三角洲的调节作用会使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问题大多从内陆三角洲地区河湖的调节作用、蒸发、泥沙沉积等方面分析。
第(2)题,结合图表可知,迪雷—洛科贾河段的尼亚美水文站上游河流流经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旺盛且支流少,因此径流量不断减少;河流流经尼亚美水文站之后,流域内降水量增加,汇入的支流增多,河流的径流量持续不断的增加。由表的统计数据可知,迪雷—洛科贾河段输沙量持续不断的增加。